
《百农精神》课程负责人刘秋云讲解

合影
为强化研究生对我校百农精神的理解,促进理论与实践融合,7月22日上午,《百农精神》课程负责人刘秋云带领我校研究生在我馆开展课程实践活动,探寻百农精神的历史脉络与时代价值。
活动伊始,标本馆讲解员结合馆内丰富的昆虫、动物、植物等特色藏品,系统梳理了我校农业科研领域的辉煌发展历程。从早期科研工作者采集的珍稀标本,到见证学校科研突破的手绘图稿,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百农人求真务实、攻坚克难的奋斗故事。在“昆虫结构铅板图”展区,讲解员重点介绍了我校先辈们在当时艰苦条件下,发挥聪明才智,攻克昆虫结构复杂难以印刷技术难题,创造性地制作印刷铅板,为昆虫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。《百农精神》课程师生深刻体会到先辈们对科学的探索过程艰辛,感受到“务本求真、守正创新”百农精神,受到极大鼓舞。在“百农系列小麦品种标本”展区,介绍了我校百农系列小麦品种的进化,直观展现“百农人”代代相传的“求实创新”精神,这种对比让在场师生感受到“肩上的责任”,激励他们延续“攻坚克难、追求卓越”的科研传统,为农业科技进步再作贡献。
教学过程中,师生们围绕展品采集和制作过程展开热烈讨论。研究生们结合课程所学,就百农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、当代农业科研工作者如何传承百农精神等问题与授课教师深入交流。大家表示,通过近距离观察实物标本、聆听背后的科研故事,对百农精神的理解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实践,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他们肩负的责任与使命。此次实践活动是《百农精神》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,旨在通过“沉浸式”体验,让研究生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深化对精神内核的认同。
标本馆作为学校传承 “百农精神” 的重要物质载体与实践平台,通过实物陈列、历史叙事、教育互动等多重方式,将 “百农精神” 中 “扎根大地、艰苦奋斗、抱朴守拙、守正创新”的核心内涵具象化、场景化,在精神传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(图片、初审/刘瑞君 复审/葛亚明 终审/李勇超)